老书摊文学 > 青春校园 > 沪上人家[年代]

130-14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老书摊文学www.laoshutan.com提供的《沪上人家[年代]》130-140(第8/18页)

两包烟下来,递给邱秋:“给你四表舅带去。”

    族长一看不愿意了:“你怎么乱拿东西呢,那是邱秋给我的。”

    舅婆白他一眼:“跟侄子你也计较。”

    “正因为他是小辈,我才要计较呢。”

    邱秋收下烟,往族长跟前移了移,悄悄塞了几张侨汇券给他:“呐,自己拿着,想买什么买什么。”

    族长第一次见侨汇券,翻看下:“这票咋跟咱们平时用的不一样?”偶尔去收购站卖药材,人家会给几张票,大多是工业券和副食品券。工业券攒着买农具,副食品券都凑到年节前,买点心走亲戚了。

    “舅太公,”不等邱秋回答,昭昭咽下嘴里的茶饼,跟他道,“这是侨汇券,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汇款时,由银行根据侨汇金额按照一定比例核发的物资购销凭证……”

    族长听二弟张丰羽说过,褚辰家有海外关系,对于侨汇券的来历,便没多问,只是不可思议道:“拿着它去供销社什么都能买啊?”

    侨汇券以侨汇人民币作为面额。

    昭昭探头看了看,妈妈给的这几张,分别是5元、10元、20元、50元、100元:“侨汇券要与人民币一起使用,拿着这些券,可以到侨汇商店,购买生活用品和日用工业品。商品要是一百块,你给对方这张100元面额的侨汇券,再掏100块钱,就能买到啦。”

    “能买收音机不?”族长小声问道。

    76年二弟丰羽让人送回来一张收音机票,他用卖药材的钱买了台红星牌晶体管收音机,可惜没听俩月,大孙子订婚要去下聘了,两人结婚也没拿回来,至今还在人家娘家放着呢。

    陶老头(孙媳妇她爷)每次见到自己还嘚瑟不行,舔/着脸说他孙女孝顺。这事吧,想想就来气。

    “一台多少钱啊?”昭昭问他。

    “我76年买的八十。”

    昭昭抽出他手里的10元、20元、50元的侨汇券凑够八十,“这三张券,然后你再拿80块钱,就可以买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券连收音机票都能顶啊?”族长不敢置信道。

    “嗯呐。”昭昭点头,“我家买电视、冰箱、洗衣机、风扇用的都是它。”

    “冰箱、洗衣机?”听都没听过。

    “我们新房子里装的还有空调呢。”昭昭站得有些累了,拉拉他,“一老一小”蹲在院子一角叽叽咕咕聊开了。

    随着昭昭的讲解,族长对邱秋现在的生活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,摸摸昭昭的头,族长欣慰道:“我们昭昭赶上好时候了。”

    昭昭双手捧着脸,跟着乐道:“二舅太公(张丰羽)就去过我们家,您什么时候去啊,过年行不?我带你去城隍庙看灯会,去春风得意楼听戏,去大世界照哈哈镜,去文化宫看我们的舞蹈表演。”

    “哈哈……谢谢昭昭,”族长捶捶腿,“舅太公老了,这辈子怕是去不了喽。”说不遗憾是假。

    “好了,我去寨口看看,今天都有谁去公社赶场。”族长说罢,起身朝外走去。

    舅婆一直关注着老头子呢,闻言叫道:“你干嘛,让人捎东西啊?”

    “让他们带我一程,我去买台收音机。”

    邱秋一听忙喊了声“大舅公您等等”,说罢忙一溜烟跑上楼,取了十张大团结和一沓侨汇券给他:“拿着,别不够了,还得再跑一趟。”

    舅婆点点邱秋:“你就惯着他吧?!”

    族长不要,他有钱,券也够用了。

    邱秋笑道:“你不想添几个手电筒?”她昨天才知道寨子里夜间出行都是点火把,有手电筒的没两家。

    族长拒绝道:“票够了。”

    “拿着吧。”邱秋扯着他的口袋将大团结和侨汇券塞进去,赶紧跑开了。

    “这丫头。”族长笑骂了一句,心情甚好地哼着戏文,背着双手出了家门。

    十一表叔拎了一桶鱼过来,两人迎面碰上,他打趣道:“大伯,你捡到钱了,这么开心?”

    族长扬起手里的旱烟袋轻敲了他一记:“整天就想着怎么不劳而获是吧?”

    十一表叔委屈地揉下头:“我不就随口一说吗?”

    族长低头瞅瞅他桶里的小银鱼:“去暗河了?”

    “嗯,航航不是不能吃辣吗,我弄些让大嫂给他做香煎银鱼饼、银鱼炖蛋。”

    族长挑刺道:“昭昭他们三个不能吃?”

    “想吃就吃呗,不够我再去网。”

    族长满意了几分:“今天谁赶场吗?”

    “有啊,凤山、大林一早就走了。”十一表叔打量眼族长一身簇新的衣服,“你要去赶场?”

    族长拍了拍兜:“嗯,去买台收音机。”

    “哪来的票啊?”刚一问完,似想到什么,他惊叫道,“邱秋给的!”

    “嗯,怕不够,又塞了一把。”族长一脸嘚瑟。

    十一表叔酸了,随之期期艾艾道:“大伯,我也想买一台。”

    “来家听就行了,买这么多干嘛,浪费。”

    “哦。”十一表叔双肩一搭拉,提着桶便走。

    “唉,等等,你上午没事吧?”

    “有事。我们家分的田在哪,我还没去看呢,得认认地界,再看看要不要放水。”

    他们西苗寨前几天也分田到户了,十一表叔他们几个不在家,寨子里让他们几家的婆娘优先抓阄挑地,家家的田分得都不错。

    这一季因为种子、化肥、农药是大队出钱购买的,所以收成还按集体制走,真正的单干要到下一季,虽说如此,每个人对自家田里的作物还是上心了起来,浑身是使不完的劲。

    十一表叔他们刚制药回来,队里给放了一天假,二叔表、五叔表他们哪歇得住,一早就去田里查看了。十一表叔懒散惯了,一时还没改过来,早上起来想到航航不吃辣,拎着网便去暗河网鱼去了。

    “下午再去看你的田,赶紧把鱼给你大嫂送去,套上牛车,咱爷俩去公社。”

    “不去。你去买收音机,我去干嘛?”

    就知道这小子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,族长掏兜,递张五元的侨汇券给他:“拿着吧,用它能买两只手电筒了。”

    “嘿嘿,真给我啊。”这是侨汇券啊,他昨天见邱秋用它买东西了,老好使了。

    族长肉疼地点点头:“快点,咱爷俩早去早回。”

    “行,您稍等。”一溜小跑将桶拎进院,跟同样要出门的邱秋说了声,转身就跑。

    邱秋低头看向脚旁满满一桶小银鱼,航航伸手去抓,昭昭忙拍他的手:“腥死了。”

    “鱼,”航航指着桶内道,“好多。”

    表舅妈放下手中纳的鞋底,过来笑道:“这是小银鱼,只有河暗里才有,也就小十一有这本事,玩去吧,中午给你们煎饼子吃。”

    “辛苦舅妈了,”邱秋抱起航航,带着昭昭、君浩君泽、念秋和崔小草向外走道,“我们去四表舅家了。”

    “去吧,他家门前种了一片石楠竹,很好找的。”

    四表舅张文正是苗族银饰技艺的传人,今年59岁,穿着件蓝布褂子,宽腿裤,戴着副眼镜,瞧着有几分斯文。

    几人到时,家里就他一个,正坐在工具间的一个小板凳上,手持錾子垂直于黑漆椅面上的半成形银片,用锤子轻轻敲击錾子顶部,在银片上錾刻花纹。

    旁边的墙上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请收藏 老书摊文学 laoshutan.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老书摊文学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老书摊文学|完结小说阅读-目光到不了的地方,文字可以。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,是恰到好处的美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