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阅读的是
老书摊文学www.laoshutan.com提供的《沪上人家[年代]》90-100(第13/18页)
,一家四口便过去了。
里面正在上课,两人一组每人只能上机操作15分钟。
十几个学生,总共一台计算机,等候在一旁的同学,便用卡纸制作的键盘练习打字,手边放着一本《新华字典》。
褚辰看每人制作的键盘大小都不一样,便知是孩子们自己买来卡纸,动手制作的。
“打字好学吗?”他问靠坐在窗边的一个15、6岁的少年。
男孩抬头看了褚辰和他怀里的昭昭一眼,复又低下头,双手快速地敲击着卡纸上的键盘格:“有口诀。”
褚辰仔细看了看男孩键盘格上的口诀标注,用的仓颉输入法,它是朱邦复1976年创制的,原名 “形意检字法”,是一种以字形来拆字取码的汉字输入法,以繁体字为主,遵循形码原则,重码率较低。
配备的口诀,对少年们来说不难,背几遍就记住了,难的是还要学习繁体字。我国从1956年开始推进简体字的普及,褚辰这一代从认字起就已经在学简体字了,但身边从不缺以前的书报、连环画,上面的繁体字看多了,自然认识。
少年这一代,可没那么幸运,他们上学时,已身处运动中,几经抄家,以前的书籍不是被抄走烧了,便是送进了废品站、造纸厂。
接触得少了,自然认得不多,遂打字时,时不时要翻一下字典。
夫妻俩等到人家下课,才上前找老师询问,孩子报名需要什么条件?
老师是少年宫旁边三五四三厂的特级工程师,因其厂有计算器相关产品,所以他被请来少年宫给学生们上课,教授二进制、数字技术原理等知识。
老师姓王,一听是给昭昭报名,忙摇头,计算机太少了,青少年挤破头都难进来,小孩子凑什么热闹。
这话说得,昭昭进学的门一下子关死了。
邱秋:“王老师,一台计算机多少钱?”
王老师一愣,仔细打量了夫妻俩一眼:“77年上市的苹果二代计算机,有两款内存,4KB内存的零售价是1298美元,内存上限可达48KB的要2638美元,咱们国内想用这个价格购买,别想了。”
说罢,他指了指屋内,“少年宫配的这台便是Apple II,4KB内存,具有彩色图形显示功能,内置了 BASIC 编程语言。购置时,托了不少关系,就这也要了大几千。”
又聊了会儿,一家人才告辞,经过无线电班时,突听有人叫道:“褚叔,邱姨。”
几人回头,是袁军,手里抱着个纸箱。
昭昭好奇地看着他手里的纸箱:“袁军哥,你放学要回家了吗?”
“不是,我们要去公园做无线电测向。”袁军说着,带着昭昭往旁边走了走,给后面的老师、同学让道。
“看,这是我们要用的测向机、耳机、地图和指南针、信号源。”袁军蹲下给她看纸箱里的东西。
“我能拿起来看看吗?”
“可以。”
昭昭好奇地拿起指南针看了看,又拿起耳机戴上试了试:“好好玩哦。”
袁军笑笑,问她:“你报了什么班?”
“航模、芭蕾舞。”昭昭取下耳机轻轻放进纸箱,“方才我们去看计算机了,老师嫌我太小,不让我报名。”
袁军被她委屈的小表情逗乐了:“少年宫总共一台计算机,不设些门槛怎么行。”
无线电和计算机有很多相通的地方,如基础理论:二者都以数学和物理学为重要基础;系统架构:无线电系统和计算机系统都包含了输入、处理、输出等部分……
褚辰看着袁军问道:“计算机中心组建时,你没报名?”
“报了,我下午五点的课。”
邱秋眼看着袁军的老师、同学要走远了,忙道:“袁军,快去上课吧,我们也该走了。”
“好,我先走了,晚上见。”说罢,抱着纸箱起身,快步朝大部队追了过去。
褚辰看看表,11点多了,“走吧,去大门口跟大家汇合。”
一家四口到时,都已经在了。
“昭昭,”元今瑶挣开妈妈的手朝昭昭跑了过来,“我报了民族舞。我问了上课时间跟芭蕾舞一样,二五日,嘻嘻,日后我们可以一起过来上学了。”
“真哒!”昭昭欢呼一声,抱住了她,“哈哈……我太开心了,我还以为我要一个人来学舞蹈呢。”
“我和二花也报了民族舞。”大花凑过来欢喜道。
昭昭小胸脯一挺,骄傲道:“我还报了航模!”
大花抿着嘴不开心了,她和二花就报了一个民族舞。
任成益和孙梁围过来,笑道:“我们报了书法、围棋。”
“一周上几天?”
一群小儿凑在一起讨论上课时间,任爸、孙爸、老大、老三和褚辰聊了起来,宋芸芸走到邱秋跟前叹道:“我真没想到上个培训班会这么花钱,一个人一月8块,两个人就是16元,褚柏一个月的工资一下子去了大半,剩下那点还不够我们一家五口天天吃泡饭呢,唉哟,这账一算,要愁白头喽。”
这话邱秋真不知道咋接,好在丁珉过来了:“你家一人才报了一个班,我家好嘛,一口气报了四个。”
不等人问,她便一个个数起来了:“数学、物理、书法、绘画,前三个还好,一个月8块,绘画可不得了,一周两节课,要10块。”
宋芸芸捂了捂心口:“妈啊,一个月34块钱,大哥一个月工资没有了,你可真舍得!”
丁珉脸一僵:“哪是我让报的,还不是褚青,说什么他儿子不能落后于人。”
卫蓓磨磨叽叽蹭过来,立马接话道:“花在孩子的教育上,多少都不亏。”说罢,扭头看邱秋:“你没给昭昭报钢琴班?”
邱秋摇摇头,抬腕看表:“快12点了,大家是回去,还是找个地方吃饭?”
一商量,大家都觉得好不容易出来聚一次,找个地方吃吃聊聊,联络一下感情。
延安西路上有一个达华饭店,去年市□□接管,改名达华宾馆,有“小国际饭店”之称,以本帮菜、苏杭菜等江南菜系为主,也有适合外宾的西餐菜式。
这么大一群人过去,直接占了两桌。
让孩子先点,昭昭接近菜牌,一看有响油鳝丝,当场要了两份,一桌一盘。
元今瑶点了八宝鸭,大花是红烧肉……
等他们点完,邱秋等人一看,大人还点什么啊,这么一上齐就够吃了。
“唉,你说……”老三夹了块红烧肉塞进嘴里,偏头跟褚辰小声道,“让你三嫂在弄堂里摆个馄饨摊怎么样?”
“街道办让吗?”
老三摸摸鼻子:“不让,有跟我们一样从农村回来的知青,在弄堂里摆摊,一天被撵七八回。说是影响市容环境、交通秩序和居民生活。”
褚辰今早去宜兴坊送鸡鸭见了,一个弄堂口,好嘛,摆了十几个摊位,卖包子馒头,卖油条大饼豆浆……乱糟糟挤满了人,别说推车过了,行走都难,怨不得街道办要整顿。
“这样,”褚辰给他出主意,“回城没工作的知青不少,你找些人,弄个知青菜市场或是知青运输队,去附近郊县收菜收鸡鸭回来卖。”
“打着知青的旗号?”老三惊了。
“对,大批知青回城,没工作,不只你们愁,上面也愁,不但愁他还怕,怕知青聚起来闹事。现在你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请收藏 老书摊文学 laoshutan.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