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书摊文学 > 青春校园 > 沪上人家[年代]

150-16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老书摊文学www.laoshutan.com提供的《沪上人家[年代]》150-160(第8/17页)

左右每平方米呢,现在已涨到120元/平方米了。

    “好房子可不好找……”见邱秋瞪着他跟个小女儿似的嘟起了嘴,陈教授忙改口道,“行,听你的,老师托人慢慢寻着。”

    师生俩闲谈完,对苗医、瑶医、壮医、彝医、傣医、维医、藏医、蒙医等各民族的医药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。如苗医的两纲两病理论,蒙医的阴阳五元学说,藏医的“三因素学说” ……

    而要深入学习,势必要深入研究各民族的医学经典著作和古籍文献,如藏医的《四部医典》,蒙医的《蒙医金匮》,而苗医、瑶医、壮医等的传承全靠口传心授,还没有成文的医典和学术著作。

    “任务重大啊!”陈教授轻叹。

    邱秋蹙了蹙眉:“为了抢救中医药遗产,从50年代起,国家多次发布文件强调挖掘民间医药,58年《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报告的批示》中提出‘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’。所以献方一事,至今仍在延续,各地卫生部门、中医药研究所都有积极开展民间验方收集工作,许多验方已被收录入地方中医药文献或教材。”

    陈教授这两年行走民间,对此更有深层体会:“是,献方一直存在,特别是近两年,通过报纸、广播、基层宣传,各地都在大力鼓励民众献方。不过,民间许多验方、秘方仍以口传或家族私藏形式存在。”

    这就要人去当地找家族收集了,加之已有的献方,工作量之大,岂是他们俩半年就能完成的?

    一时之间,室内陷入了沉默。

    “延毕”二字,在邱秋脑中闪过。

    “对了,市中医文献研究馆最近接收了不少民间献方,涉及内科、外科、妇科等领域,下午咱俩过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邱秋应了声,跟陈教授聊起了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,苗医的熏蒸、滚蛋疗法,藏医的艾灸、拔罐、药浴,蒙医的正骨、针刺放血、壮医的针灸、经筋法等,说它们的操作方法、适应证、禁忌证及临床疗效……

    这一说便到了中午放学时间,听着外面叮铃铃的铃声和学生的跑动、打闹声,两人住了嘴,收拾东西去吃饭,路上陈教授讲他这半年找过的地方、风俗、饮食文化。

    吃罢饭,略午休了会儿,两人各骑着辆自行车去卢湾区南昌路218号中医文献研究馆,它在1956年成立之初,设立验方等7个业务组。

    两人到地方,拿着学校开的介绍信先去找苏馆长。

    由他领着去了验方组,组长余文文,爷爷是沪市中医界的大拿余宗业,最擅长的是儿科。

    知道来人是邱秋,余文文惊讶地瞪大了眼:“邱医生你多大?”双眼清澈得不染尘埃,像一个被家人保护得很好、未成年的高中生。

    “24岁。”

    “本命年啊!”余文文打量邱秋,见她衣着简单,一头秀发用一方帕子随意地系了一下,浑身上下不见一点红色,笑道:“改天送你一朵红头花。”

    苏馆长瞪她:“我们要相信科学,别搞迷信。”

    余文文轻哼:“中医有哪些是能用科学来解释的?”比如经络、阴阳五行、五运六气等。

    苏馆长点点她,“你给我等着…… ”

    “呵,又想找我爷爷告状啊。”

    邱秋“扑哧”笑道:“余组长,收来的献方我们能看看吗?”

    “哦,这边请。”

    50年代末沪市开展的大规模群众性献方运动中,中医文献研究馆曾从数千张验方中精选了982张方子,分为内科、妇科、儿科、外科、伤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、牙科八章,主编出版了《验方选编》。

    这本《验方选编》,邱秋在广济的图书馆曾看过,每科又分病名、主治、方药、用量、制法、用法等 。

    1960年,中医文献研究馆又从各医疗机构或群众直接献给市卫生局的5.7万余方中精选351方,出版了第二辑,全书分为六病门,(感冒、百日咳、麻疹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白喉、痢疾)、诸虫门、妇科门等 ,每方有主治、药物、用法等 。这本邱秋亦看过,并和上本一样倒背如流。

    她这次前来,要看的是选剩下的方子和1960年之后的献方。

    余文文将二人领进资料库,倒了两杯白开水便去忙了。

    邱秋和陈教授一头扎进各式方子中,便沉浸了进去。

    晚上八点多,馆中诸人早就下班了,两人才在余文文的连声催促下放下手中方子,拿上公文包出了资料室。

    余文文将两把钥匙递给二人:“这是资料室的钥匙,什么时候不用了,再还给我。”

    邱秋接过钥匙道了声谢,随之又道:“余组长,我每晚能带些献方回去看吗?”

    余文文迟疑了下:“我明天帮你问问馆长。”

    “好,多谢。”

    三人一前一后下了楼,推上自行车朝外走去。

    看门的大爷跟余文文打招呼,询问怎么现在才走?

    两人在那聊着,邱秋转头对陈教授道:“老师,我请您吃饭?”

    陈教授摆摆手:“快回去吧,昭昭航航该等急了。”

    “真不跟我一起吃啊?”

    陈教授瞪她:“我还用得着跟你客气?”

    邱秋笑笑:“行,那我走了,您路上慢点。”

    陈教授跟撵小鸡似的朝她挥挥手。

    邱秋抬腿骑上自行车,边朝门外驶去,边回头跟余文文和看门的大爷道:“余组长、大爷,走啦,明天见。”

    陈教授没吱声,骑上自行车随邱秋出了中医文献研究馆。

    “明天见。”余文文冲着邱秋的背影,高喊道。

    大爷看了看走远的两人,好奇道:“谁啊,新来的吗?”

    余文文含糊地应了声,跟大爷挥挥手,也骑上自行车走了。

    到家爷爷还没睡,窝在客厅阳台的小书房里翻看着手中的资料。

    “怎么才回来,吃饭了吗?”余妈妈接过她的人造革皮包,询问道。

    “吃过了。”单位有食堂,只是邱秋和陈教授看得沉迷,她来回叫了两趟,师徒俩嘴里应着,就是不动。她怀疑二人都没听清她说的是什么,最后,索性也不叫了,饿得狠了自然就知道吃了。

    “爷爷,”余文文换过拖鞋,快步走到阳台,挤在老爷子身旁,轻声道,“您知道我今儿见到谁了吗?”

    老爷子放下手里的资料,摘下老花镜,揉了揉眼:“又卖关子。”

    “嘿嘿,是邱秋,邱医生。”

    老爷子眉一扬:“教阴阳十三针那位?”

    “对,是她。可年轻啦,我还以为没成年呢。结果一问,24岁,孩子都有俩了。”

    老爷子瞟她一眼:“你什么时候找人成家?”

    余文文撇撇嘴:“我也想找啊,这不是没合适的吗。”

    余妈妈听到这话,气道:“上周你阿姨介绍的那个小李还不好?”

    “呵,大肚男!”

    “你——”

    “行了。”老爷子淡淡地看眼儿媳。

    余妈妈:“……”又是这样,护吧护吧,护成老姑娘,看谁还要。

    余文文得意地朝姆妈做了个鬼脸,凑近爷爷道:“邱医生不是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吗,她选的研究方向是民族医药与地方特色。”

    老爷子听得一愣,拉开抽屉从中拿出一把钥匙,指挥着孙女站在椅子上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请收藏 老书摊文学 laoshutan.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老书摊文学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老书摊文学|完结小说阅读-目光到不了的地方,文字可以。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,是恰到好处的美好